佛羅里達大學(UF)現(xiàn)采用 RFID系統(tǒng)追蹤上千只用于研究和實驗的嚙齒動物。學校去年一直在測試和擴展應用該系統(tǒng),目前已有6000籠實驗室動物利用 RFID技術實現(xiàn)追蹤和盤點。到2008年3月份,該系統(tǒng)將用于追蹤校內所有的 11000籠、共計35000頭嚙齒動物。
由數據收集方案提供商 Dynasys提供的這套系統(tǒng)幫助學校實驗室動物管理部門更好地追蹤各籠動物的移動,節(jié)省了教工定期盤點動物所花費的時間。
UF 動物管理部門負責安置、喂養(yǎng)照顧實驗用的動物,其花費從研究經費中直接扣除,每只動物費用是84美分一天。然而,定期在實驗室追蹤成千上萬籠動物極其消耗時間,而且經常出錯。員工要么肉眼檢查每個籠子附帶的手寫卡 ID號,或采用條形碼掃描籠的條形碼標簽。
之前,UF員工采用條形碼掃描儀掃描籠子的標簽,據 UF看護獸醫(yī)和動物管理部門主管 August Battles稱。然而,經常有籠子被漏掉,或放在錯誤的地方,造成數據的不準確,研究人員也經常質疑收費單的準確性。
在2006年,August Battles向 TI尋求一套自動化的 RFID系統(tǒng)。TI建議學校與同位于佛州的 Dynasys合作開發(fā)一套追蹤系統(tǒng)。Battles、UF工程教授和Dynasys 代表共同花了6個月時間討論和計劃實施方案,并于去年冬天正式安裝。

采用 RFID系統(tǒng)對實驗室動物進行盤點
采用新系統(tǒng)后,動物管理部員工在每個籠子上系放一個EPC Gen 2無源超高頻標簽,標簽由Dynasys 提供,內嵌TI的 EPC Gen 2芯片。標簽的 ID號在基于 Web的后端系統(tǒng)與該籠動物所參與研究項目細節(jié)和項目領頭人相對應。籠子上還貼有一張卡片,卡片打印有研究信息、安置協(xié)議和籠的ID號。
執(zhí)行盤點時,員工推著一個手推車經過各籠動物。手推車載有一個移動 Intermec EPC Gen 2 RFID閱讀器和一個運行有 Dynasys軟件的筆記本電腦,閱讀器捕獲標簽唯一的ID號。執(zhí)行盤點的員工可查看這個房間實時應該有多少籠動物及動物種類,RFID標簽讀取數是否符合預期。如果系統(tǒng)識別出某一籠動物不屬于該房間,軟件會生成一個報警信息。
盤點結束后,Dynasys軟件將所有庫存數據整理、填進一張表格,以便會計部門使用;接著通過 Wi-Fi連接將數據傳送到學校的后端系統(tǒng)。動物管理員可進入系統(tǒng),查看根據標簽讀取數據生成的管理費用,或調查失蹤的籠子。
該系統(tǒng)投入應用后,單從所節(jié)省的勞力成本就幾乎立即收到了回報,Dynasys的總裁Bob Scher稱。像在 UF大學那么大規(guī)模的實驗安裝一套系統(tǒng),包括硬件,軟件和安裝,花費為100,000美元。
自從安裝了 RFID系統(tǒng)后, 盤點準確率從60%提高到99%。
對于沒有被Wi-Fi網絡覆蓋的實驗室,移動閱讀器可先儲存數據直到接收到Wi-Fi信號;或將閱讀器插入一臺PC機里,從以太網下載數據信息。